倾心倾情倾力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来源: 兴安盟关工委 作者: 陈殿武 李忠贺
摘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级关工委闻风而动,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累累硕果。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各级关工委闻风而动,把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了累累硕果。

一、注重培训,依托科技支撑,提升智慧含量

兴安盟关工委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一个抓手是狠抓培训,狠抓科普,狠抓实用应用技术的推广。各级报告团、正能量宣讲团、“大篷车”、“‘五老’说”、“大讲堂”中的2万名“五老”和1.7万名志愿者,利用各种机会反复讲民族复兴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仅盟关工委报告团连续七年深入各旗县市城乡和农村牧区辅导讲座就达500多场,受众5万余人次,有声有色地传承了红色基因,也入脑入心地普及了科学技术,使广大农牧民认清了我们的任务是农业要提质提效,农村要宜居宜业,农民要富裕富足,集约、统一、规模经营是发展趋势,未来农民要评职称,种田要有资格证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懂得了从不会种地到会种地,再到智慧种地是必由之路,从而由被动等推动逐渐变成了主动当主体,树立了“乡村振兴必定有我”“乡村振兴不能缺我”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大大提升了积极参与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关工委累计参与建设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1925个,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453期,培育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489人,为全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殿武,在盟委组织部实施的“晓景计划”中,受聘为乡土人才培训班讲师。他结合自身四十年的农垦工作经验,多年来坚持把大政方针和国家农牧业产业化的大理论,转变成简洁生动、入情入理和农民群众一听就懂的语言,指导、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努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型农业致富带头人。他的《新时代,新农民》讲到了建档立卡户、致富带头人、京蒙对口扶贫户、盟直部门扶贫户、乌拖公司干部职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农牧工程系学生中间,累计受众达到70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致富带头人。2019年,陈殿武同志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突泉县突泉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田成林组织109名“五老”志愿者结对帮扶510户农民,将推行科学种田走在了全县前头。在他的支持与帮助下,柳河村关工委副主任刘树德等三人承包了300亩田地种植紫皮蒜,卖完蒜苔卖大蒜,接着又种上白菜萝卜,成功实现两茬三收,创下了亩收入1万元的喜人记录,带领大家齐心奔富,几年时间就把一个落后村建成了文明和谐的美丽家园。2023年中央电视台“华夏之旅”栏目组的记者在采访途中发现并把他们的事迹用镜头呈现给了广大观众,深受好评。

科右中旗高力板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文武以自家农家园为平台建设了一个“农耕文化体验园”,培育了包含农作物、果树、花卉、蔬菜等在内的共170多个植物品种面向广大青少年开放。在体验园内,王文武向中小学生和青年农牧民讲授农耕文化知识手把手教授果木剪枝、灭虫、嫁接、采摘、管理等技术使广大青少年贴近自然、热爱自然学会劳动本领陶冶情操;使青年农牧民掌握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含量的增加,智慧农业的实践,通过每年现场会的观摩与交流,很快扩大开来,广受赞誉;大家认为兴安盟粮食实现“十四连丰”,牲畜存栏实现“十连稳”的工作成果,离不开各级关工委的浓浓心血和辛勤付出。

二、典型引路,借助榜样力量,率先领军领跑

兴安盟关工委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二个抓手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带动,用标杆引领。在乡村振兴中,从盟到旗(县市)、乡镇(苏木)、村屯(嘎查),各地都做到了层层有自己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的先进个人,其中科右前旗的青年致富带头人,盟级29人,旗级500多人,这些人年经营收入达2.26亿元,辐射带动12161户,29330人增收致富,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他们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和可能,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成果告诉身边的人“致富并不难,我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信、可亲可敬的做法,激活了广大农牧民的致富热情,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追随”的鲜活场面。

科右前旗德伯斯镇村民、内蒙古自治区人大代表郭丽丽,她不仅带领村民们通过发展电商增收致富、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还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关工委,尽己所能助力家乡青年增收致富。目前,她的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每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左右,其中合作社年平均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肉羊产品达到近200万元,有力带动了本地规模化养殖产业的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培养农村电商人才10余人。如今,参与电商订单的农牧民达1000户,其中建档立卡300户,订单种植面积共计700亩,覆盖5个嘎查村,打造了彩色马铃薯、粘玉米、笨鸡蛋、羊肉、野生木耳蘑菇6个特色产品,带领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

扎赉特旗五道河子村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岗,以关工委扶持的甜叶菊项目为起点,集中发展水稻、旱稻、大豆、甜菜、甜叶菊、万寿菊、腊质玉米等优势产业2.2万亩,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同时,按照景观旅游农业发展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周边群众、青年返乡创业就业达3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分红30-40万元,为社员们缴纳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子女入托费几十万元。2018年,全盟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在五道河子村挂牌,这一基地也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农业知识、感受农耕文化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祖辈们的生活印迹,知农事、晓农节,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农业文明的洗礼。2022年,杜岗先后获得“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优秀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把广大农民的心声带到了北京,带到了人民大会堂。

类似情况不胜枚举,他们作为千千万万个典型人物的代表,给乡村振兴注入了无限的生机、活力与动能。

三、项目拉动,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特色品牌

兴安盟关工委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第三个抓手是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可行的项目拉动整村整体脱贫。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后,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对于项目的引进和产业的实施有了更扎实稳健的举措。

一是甜叶菊项目有进展、有成效。2010年,兴安盟关工委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扎赉特旗启动了“甜叶菊项目”,盟关工委一次性从财政争取扶持资金20万元,此外盟关工委老同志们还自掏腰包近2万元,为科技大户购买生产资料垫付资金,并在甜叶菊种植基地、全国文明村永兴村建立了“兴安盟青少年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协调扎赉特旗扶贫办、农业局等涉农部门,向种植户无偿投放膜下滴灌、专用塑料等生产资料。从牡丹江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作技术指导。动员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种植户+合作社+收购企业”的“三合一”模式,并动员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社为他们出面担保贷款。据统计,2010年以来,各级关工委先后协调金融部门为种植户贷款累计1.5亿元。协助各合作社与客商们反复洽谈,最终与保安沼糖厂、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令村民满意的永久性供购合同,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目前“甜叶菊项目”步入了集约化、农业现代化的轨道,甜叶菊种植最多的时候达10万余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甜叶菊产业种植基地和全区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甜叶菊合作社现已发展到9家,种植户由原来的不足百户发展到现在的1700余户。涌现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1293户,50万元以上的种植户198户,100-200万元的种植户15户,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全镇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大关,是十年前的10倍。

二是科技养羊项目有深化、有提升。2006—2007年连续两年,兴安盟关工委共向自治区扶贫办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共计18万元,并争取落实旗级匹配资金8万元,总共筹措养羊示范项目资金26万元,在科右中旗启动“科技养羊项目”。2006年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124只,2007年从辽宁盖县引进205只绒山羊。确定了困难青年集中、饲养条件好的5个嘎查,共计40户项目户开始试点。科右中旗旗关工委与项目户签订扶持合同,明确责权利,每个项目户无偿投放6至15只基础母羊,并以三年为一个扶持轮次,子畜五五分成,旗关工委以分成回收的母畜再用于扶持其他青年农牧民。对于项目户全部建档立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由嘎查关工委负责养羊项目的日常事宜及监管工作。通过18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完成第六轮承包,项目羊发展到13459只,项目户滚动发展到207户。其中有15户成为当地的青年致富带头人,有2户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户,增加户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蔡星雨

返回顶部